How to创业和转型--健点子访礼来亚洲基金赵奕宁
随着这几年生物初创企业在中国的欣欣向荣,我们越来越好奇,这些初创企业创立的背后都有什么样的创始人?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背景以及人生经历?我们很荣幸能有机会采访到礼来亚洲基金的赵奕宁博士,他有着研发转向管理的成功经验,在投资管理的同时有着不止一家的创业公司。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样的成功是怎么样一步一步达成的吧。
(赵奕宁博士)
研发-MBA-管理-投资
赵博士有着非常丰富的人生经历,1999年,赵博士选择加入美国安进公司。在安进公司,赵博士从事的是和现在截然不同的科研岗,蛋白分析,工艺研发是他主要的工作。一直到2004年左右,赵博士转战麻省理工的MBA学位,此时,赵博士已经有从科研岗转向企业管理岗的决心。果不其然,2008年赵博士学成归来便入驻辉瑞,此次赵博士不再担任研发岗,转向战略和投资。他承担起了辉瑞战略管理的职责,主要负责的是市场调研以及亚洲商务的部分,和中国的许多小分子企业建立了合作。2012年赵博士又再度回到安进。与之前不同,赵博士此次从事的是生物仿制药在美国之外的上市开发,主要的注意力还是放在亚洲等新兴市场。一直到2014年,赵博士决定离开安进,加入礼来亚洲基金,从事基金投资的工作。我们可以看到,赵博士是一个成功地从科研岗转型为管理岗的例子。当问及职业规划的时候,赵博士表示他在加入安进第一天,就有意体验公司的研发,商务,上市管理等多个岗位。赵博士生于医药之家,家中几代人都从事的是医药领域的工作。他表示,对于他而言,从研发转向管理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,并不是刻意规划,而商务熟悉以后,转向产品的投资上市工作。前后16年的时间,过渡地非常自然,并不完全是生硬的的规划。
生意头脑
当谈到身边的同事时,赵博士表示,有意从研发转向管理的人大概会占总体的30%,大家都会有扩展自己事业的雄心,但是最后能够成功转型的不过5%。在转型的过程中,如果能同时拥有商务和科学的背景,对于转型的成功会起到一定帮助。赵博士表示,在他身边从事商务管理的同事,90%都拥有这两大背景,而且其中很多都是从研发岗过渡而来,但是学位并不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,甚至有无商业背景都并不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。赵博士认为学位会提供很好的理论基础,但是会做生意的头脑才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。
创业投资两不误
加入礼来亚洲基金,进行投资方面的工作之后,赵博士在自己创业方面也没闲着。在攻读MBA期间,赵博士就看到精准医疗会是一个有市场的领域。他现在很多公司项目的idea都可以追溯到在麻省理工的那段读书生涯,包括奕真生物。在奕真生物创立的过程中,赵奕宁博士表示自己是一个执行者,更注重于产品的市场化,而奕真生物产品的研发则主要得益于行业专业人士的支持,学术派和执行者的结合,术业有专攻。这群充满激情和远见的年轻人使得奕真生物得到了今日的成功,赵博士甚至将其带回中国,在大陆继续发展壮大。而赵博士的另一次创业经历则全然不同,JustBiotherapeutics是有一群拥有几十年行业经验的人创立的生物公司,也做出了不俗的成绩。当问及为什么截然不同的两群创业合伙人都能取得成功,赵博士觉得合伙人之间的信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赵博士和两家公司的创始人都有着长达十数年的友谊,相互之间的信任和默契是不言而喻的,同时两家公司的文化都鼓励自由的争论,内部事务非常的民主和公开。
产品底蕴和团队经验
除了赵博士创始的奕真生物和奕安济世生物药业,这两年其他生物初创企业在中国也处于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。赵博士甚至表示中国初创企业在数量上面已经接近美国的水平了,就拿基因检测来说,中国现有的企业粗略估计已经有六百多家。但是在繁荣的背后,赵博士也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初创企业水平层次不齐,中国在生物技术,原创性,创新环境以及市场环境方面和美国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。美国的学术底蕴非常浓厚,科研投入力度之大还是现在的中国做不到的。但是赵博士表示中国近年来跟进的速度已经十分喜人了。而在数量如此庞大的初创企业中,如何脱颖而出,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呢?作为礼来亚洲基金的风险合伙人,赵博士表示公司会更青睐有深厚底蕴的科研产品,同时也会关注创业团队的经验,一般来说,有过成功经历的创业团队更容易吸引投资者。当然,团队之外,产品的质量也是硬道理,first-in-class以及best-in-class的产品总是会让投资者眼前一新,同时,市场接受程度的高低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可以看出,大家将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化的意识越来越强,希望赵博士的经历能够给后来人借鉴作用。